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原視野:歷史彌補 非僅階級問題


原視野:歷史彌補 非僅階級問題


■Tunkan Tansikian 
日前某媒體報導,原住民國高中生學費減免及教育補助,在經濟環境不佳的現今格外令一般民眾眼紅,有非原民生認為這是「同人不同命」,頗有不平之感,甚至有原住民族地區國小老師主張,政府各項對原住民之優惠補助應設排富條款,且不應以族群來區分有無。
筆者認為,這些說法反映著大眾對於原住民族權利的誤解與誤導,將原住民族及其成員的地位、處境,與經濟上的弱勢階級混為一談,而忽略了政策背後所當有的歷史正義蘊涵,反使原住民背負享受特權之污名。
在多數大眾印象中,相較於主流社會,家境明顯不佳是原住民為何可以享受許多教育特殊待遇的主要甚至唯一理由。此思維其來有自,早年政府山地政策基本上將所謂「山胞」視為一群生活貧困、文化落後的國民,期以若干特殊行政安排扶植保護之,使之最終趕上平地生活水平,待此目的達成,特殊行政就沒有必要存在。
教育上的公費、補助等措施亦為此一政策的延伸,在這種扶貧思維影響下,久而久之,大社會自然會認為,有些原民生既然家境水平跟平地生沒什麼兩樣,所以就不應該再享有特殊待遇。
不過此想法存在兩個盲點:首先,只要把原住民族扶植到與平地人沒什麼兩樣,就不該再依族群別劃分待遇之有無,而單純依經濟階級問題處理,這種將原住民族議題一般化的傾向,很明顯是一種殖民同化思維,早該在民主化後憲法承認多元文化、尊重民族意願的如今遭到揚棄。
換言之,在原民生學費減免、教育補助議題上,若只看階級而忽略族群因素,美其名曰不分族群一律平等對待,實質上卻等於是在暗中助長前述殖民同化思維餘毒延續。
其次,原住民族處境問題並非單純的階級議題,其背後有更深層的歷史正義面向。若從歷史進程來看,原住民族是個土地被掠奪、文化遭破壞的族群。主流族群透過這些殖民手段獲取可觀的山林土地資源利益壯大自身,其成員至今仍承此餘蔭,但這些財富原本應屬於各部落及其成員的。
此外,主流族群更以同化手段將原住民族強行納入以其文化標準所打造的社會環境,讓原住民先天就被迫處於競爭劣勢。這些都是標舉族群平等的自由民主社會所應正視並解決的歷史傷痛,不僅需要道歉,更應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展現彌補歷史傷害的誠意。
依此理解,目前原民生在教育資源分配上的各種待殊待遇,應視為大社會對於這群學生所屬族群曾遭受歷史傷害的彌補誠意之一。因之,就算某些原民生家庭經濟還算優渥,但他們仍屬受傷害族群成員,所以當然還是有資格同享那些特殊待遇。就像是若我們不小心損壞了他人的賓士車,不會因為車主富有,我們就宣稱沒有義務賠償。
若為更加公平之故,當然是可以在原住民族內部再細分區別劣勢與優勢階級,前者享有較多的補助,後者就象徵性地領取一些即可。但無論如何,在此議題上使用排富條款並不適宜,這只會讓主流社會大眾誤以為原住民族只是經濟弱勢,忘了其所曾加諸後者的歷史傷害,及其當前所應承擔的歷史彌補責任。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